详情页设计 博物馆,创新美育正在生发

发布日期:2024-09-13 04:44    点击次数:196

详情页设计 博物馆,创新美育正在生发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详情页设计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客们在观赏、拍摄太阳神鸟金饰。图据新华社

尼格买提终于“对上了”,不过这次不是扑克牌,而是和三星堆文物的合影。

如今的哈克庭院因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柏林人最喜欢的聚会地点之一

一个苹果能够变换出多少有趣的形态?成都市美术馆开展了一场以“苹果”为主题的公共教育活动,授课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实例,结合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讲解了苹果与人类文明、世界历史的紧密联系。一个个充满创意、代表不同艺术流派的“苹果”诞生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如何更好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成为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今年暑假,各地博物馆再次以亮眼的呈现成为顶流,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人们聆听悠久文明回响;在亲子共学中,孩子和家长一同触摸文化脉络……“博物馆热”的表象之下,是大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也折射出大众对于博物馆、艺术馆高质量公共服务日渐强烈的需求和热切的期盼。成都博物馆启动的全国首创“周末儿童博物馆”,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美育知识的广阔平台;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邀请10岁至17岁青少年担任文物讲解员,带领游客穿梭于博物馆,讲述六朝往事。“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广大青少年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的重要课堂。”六朝博物馆筹建者、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说,这些年来,她和同事不断探索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形式,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学习、实践、体验。“对孩子而言,‘艺术’是一种成长方式,在美的教育之下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进一步表示。

从知识到体验 能感受什么

夏日清晨,成都市美术馆的清新大展“艺藏知时——成都市美术馆馆藏中的二十四节气”,吸引许多市民“N刷打卡”。

在700多公里外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刚开馆不久,已有大量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待参观,展厅内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11岁的马悦宸由外婆刘琴陪着参观。“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个很好的暑假学习方式。”刘琴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文明史,多看看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厅内,来自重庆的杨女士正带着8岁的孩子参观。“这是我们‘北京观展计划’的第三站,上周还去了故宫、国博,之后还会带孩子去中央美术学院和798艺术区。”她表示,自己作为一名高校美术教师,一直很重视儿童美育详情页设计,希望利用暑假时间让孩子通过各类展览接触不同的艺术样态,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力。翻开她精心制作的《假期观展手册》,各类展览清晰标注在手绘地图上。

刚过去的这个暑期,全国各大文博热门场馆一票难求,各类文博艺术展览人气满满。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个月内20万张门票被抢购一空、预约全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均每天接待5万多人次;苏州博物馆7月两馆共接待观众58.8万多人次……国家文物局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博物馆里一眼千年,“到博物馆去”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能拓宽学习的天地和视野,把博物馆作为学习的‘第二课堂’,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有深切的感受,为了创作长篇考古童话《器成千年》,她曾在三星堆博物馆深入生活一年有余。“在三星堆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馆采访时,隔着透明的玻璃墙,我总是能看到一群群戴着小黄帽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博物馆参观。课堂被搬到了博物馆,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了,他们睁着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观察着身边的文物和修复师,看得津津有味,久久不愿离去。”李珊珊认为,作为历史缩影和文化宝库,博物馆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与展示功能,逐渐演变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但学习的场所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思维活跃,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直接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这种直观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往往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姗姗还表示,“书写‘中国式童年’,是当下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在探索的重点。在浩瀚的现实中,作家们敏锐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不曾或者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我在三星堆博物馆扎根了一年多,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成器、梦想、坚持、勇气’,是我希望这篇童话能带给孩子的精神滋养。”

当AI赋能文物 要唤醒什么

人们行走在博物馆里,似乎能感受到滔滔历史长河在眼前流淌而过。同时,在美术馆、博物馆,创新的教育方式正悄然生发。“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农茜介绍,“学修兵马俑”“学编秦发髻”等活动,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较为浅显易懂,参与感、趣味性强,深受小朋友喜爱。“学写秦小篆”“精品自秦出——透过3D识车轮”等活动比较适合中学生,针对大学生的活动则多以专家讲座为主,内容设计更加深入。“博物馆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院藏特色设计研学项目,既能有效规避教育活动同质化,又能做到趣味性和专业性相平衡。”

成都博物馆近年来精心策划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等联合推出系列馆校合作课程,以馆藏文物为主题,结合物理、美术等学科知识,定制研发了多个跨学科主题课程,由学校教师与博物馆策展人、讲解员等合作授课。教育方式也十分丰富,包括前置预学、展厅课堂展示、实验操作、文创设计、角色扮演等多个动脑又动手的环节。

如今,更多的展览以数字技术为媒,让艺术作品拥有了更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可变性等特质,从而为观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数字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强大的交互性。通过交互设计,艺术品不再‘高冷’,而是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看来,科技是推动艺术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无疑能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激发想象。

产品建模

“博物馆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滋养我们的心灵。伴随时代的脚步,博物馆不断呈现参观空间审美化与体验设施舒适化的特点。融媒时代,科技赋能博物馆,文化的数字化生存与传播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杰提到,数字化系统的引进,使得博物馆在人流控制与观展布局上更加得心应手;语音导览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多样化讲解,也为观众带来更加全面且具深度的观展体验。与此同时,随着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实融合”场景也频频现身博物馆行业,云展览、数字文博等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演方式;沉浸式观赏有助于观众领略展品厚重的历史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互动式展演更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展品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在三星堆博物馆,瑰丽的古蜀文明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博物馆增加了2300台中英文自助导览器、400台MR虚拟混合现实导览设备,以及微信语音导览系统中的七种语言语音讲解。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即网红,目前已接待观众超930万人次。数字科技赋能是这座年轻博物馆吸引观众的秘籍之一。从一楼到三楼,各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沉浸式展览。“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外包美工裸眼3D技术营造出沉浸式奇妙之旅。短短5分钟一镜穿越,“打卡”17座运河城市美景;“运河上的舟楫”,观众可以进到沙飞船内,站在甲板上,观看古代运河360°环幕视频……

泱泱中华详情页设计,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走进博物馆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各地博物馆还要在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展览品质上下功夫,让更多人领略文化之美,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专家观点:

人人便参与、可体验、有收获

在藏品不断丰富、观众不断趋新、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作为文化空间和社交媒介的博物馆如何创新展览、拥抱技术,让场馆吸引人流,让美育浸润心灵,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

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康化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一,策划破题,让展览主题“更鲜明”。“专题展览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历史事件展开,这种纵深度和集中性使得展览更具吸引力。”李康化说,以一个主题把繁杂的历史实物串联并展开,已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常态。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从陕西历年文物中精选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举办了“大唐风华展”,原本在多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散碎文物,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被纳入了历史谱系,让观众感受到盛唐时代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上海博物馆去年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出了50位欧洲艺术巨匠的52幅油画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欧洲美术简史。国博和上博的特展大获成功,充分表明观众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融入专题式的教育情境当中。

第二,技术破壁,让展陈环境“更沉浸”。李康化说,如今,以“云展览”“云直播”“云讲解”等为特征的博物馆教育新业态已然形成,技术赋能博物馆展览成为新时尚、新常态,博物馆教育实践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数字技术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转为‘线上’,更是为博物馆立足自身教育理念,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李康化举例道,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云上浙博”微信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利用“蓝牙+声波+AOA”三向定位技术在展厅内进行定位,在0.5米级范围内推送所在区域讲解内容,进行自助语音讲解,与观众实现智慧互动。国家博物馆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即3D投影技术)和AI算法技术,表现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让观众在观展时如临其境。当然,在肯定技术赋能展览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对艺术的侵蚀,沉浸式展览的目的是激活审美而不是淹没感知。

第三,传播破圈,让展馆流量“更澎湃”。李康化指出,当前,文化与旅游呈现加速融合的趋势,“逛博物馆”成了人们文化休闲生活的必选项。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节和“五一”两个假期,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已突破1.2亿人次。‌观众爱逛博物馆,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吸引力,而文创产品的加持,让博物馆关注的重点由“物”转向“人”。持续破圈的博物馆热,带动了馆内及周边地区的文旅消费。2024年“五一”假期,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客流火爆。粉墙黛瓦的苏州博物馆与附近的狮子林、平江路等历史文化场所,共同构成了文旅观光圈,其在夜间开放时,还会和旁边的拙政园一起举办“拙政问雅·夜苏博”活动。这也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文旅的聚合效应是人文经济的生动展现,博物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了声量与流量的“双赢”。

与此同时,李康化也强调,博物馆开展社会美育,要在守正,贵在创新。虽然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边界一直在扩大,但教育始终是重要功能。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上博举办的重磅精品大展。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中国中学资源互享,让展览走进校园,使学生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魅力。创新是博物馆开展社会美育的关键。博物馆可以“无墙”,如基于技术创新而诞生的不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的数字虚拟博物馆,延伸了实体博物馆的参观时空;展览可以“无物”,如“画游千里河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以全新的视角对传世国宝《千里江山图》作了数字化转译与场景化呈现。”博物馆是美的殿堂,需要用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积极承担起教化导向作用,开展‘人人便参与、人人可体验、人人有收获’的社会美育。如此,才能更好滋养人民的美好生活。”

他山之石:

城市微更新中的艺术力

参与城市微更新,艺术美育正汇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越来越多融入公共艺术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在世界各地茁壮生长,潜移默化改变着园区、社区、城区的空间形态,带来更加便利、新鲜、有趣的生活体验,悄然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柏林市中心的哈克庭院始建于1906年,是德国最大的院落群,占地9200平方米,由8个彼此相连的院子组成。20世纪90年代末,一系列微更新在此进行,一方面修旧如旧并保留了建筑在战争中留下的痕迹,庭院商业多功能的建筑维持不变,另一方面增设了博物馆和小型纪念碑。哈克庭院曾因其破旧拥挤和道路无序而被市民所摒弃,现在成为最受柏林年轻人欢迎的片区之一。这里先锋画廊、小众剧院、情调酒吧和餐馆聚集,墙壁上绘有鲜艳的涂鸦,周末晚上年轻人十分喜欢在这片富有情调的小店中聚会和饮酒,忘却工作的繁忙。今天的哈克庭院还以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其独特的环境讲述着柏林米特区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生活方式,重新唤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区的生命。

城市微更新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美国在纽约高层建筑的夹层中建立的一个个袖珍公园以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兰布拉大街,用“城市针灸”的方式营建出了富有生机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微更新不仅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需求,还使居民参与更新成为可能,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的品质,令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拥有世界上最大博物馆系统和研究机构的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主办的“文化实验室”项目,邀请策展人、艺术家一起介入社区,并把展览活动移植到社区,以“无墙的美术馆”为公共艺术和美术馆教育拓展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策展人的人选以对社区需求的熟悉度作为衡量标准,选择艺术家和作品也由社区策展人承担,最终选择适合在地的方案入围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美国史密森尼学习与数字访问中心共同研发的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曾成功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10大优秀推荐案例。电子科技大学董勇英团队研究了美国中小学的多个教学大纲,分析了他们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最终将兵马俑的数字资源与美国中小学的艺术学科和社会学科结合,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分类、编辑、整理和翻译,制作了7个教学模块的英文数字课件。

董勇英说,他们在制作课件时就注意打造融通中美课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充分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无论世界遗产教育的对象是谁,都要找出容易被对方接受的方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详情页设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